close

什麼是腦波?

簡單的說,由人或動物的腦細波活動時,腦細胞產生了電流脈衝的活動行為,透過電子儀器偵測到電位的活動所記錄下來的波狀圖,稱之為「腦波」。

人在活動,睡眠,工作.....等狀態,隨著大腦對外在環境的改變,在某種程度上,腦波與大腦的意識有對應關係,因而腦電波的頻率也會顯現出不同的變化。當人的腦波停止活動,即使身體機能還在運作,也會被宣布為腦死,也就是俗稱的植物人。

腦波的發現

1875年英國生理學教授Richard Cotton首度從兔子大腦的皮質表面,記錄到一種跳動的電波,而這一電波與呼吸和心跳並無關連,但會隨著動物被麻痺而產生變化,直到死亡後消失。後來,他又發現刺激動物的身體也會有腦波的變化。並進而研究身體的特定部位與大腦皮質間的關係,也成為了神經診斷學誘發電位發展的基礎。

19世紀末,德國生理學家Hans Berger觀察到電鰻身上發出電波,讓他猜測人類身上受否也會有相同的現象;

1929年,Hans Berger首次在人類的頭蓋骨上記錄到相同的電波活動,他記錄、測量了人腦中微小的放電過程,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表腦波記錄,因此命名為「腦波電波圖」(electroencephalogram,簡稱EEG、腦電圖)。

由於腦波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關係,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隨之而生。例如研究憂鬱症、阿茲海默症患者等...睡眠時的腦波,對患者進行長期追蹤記錄,了解和未患病者間腦波有何差異,並進而研究病理和病因。

腦波的種類

腦電波圖是記錄頭殼上的兩點電位差做為基準,電位差的產生與細胞膜電位有關,隨時間的變化,通常以微伏(百萬分之一伏特)為單位。所有細胞膜的兩側均有電位差,這是因為細胞內多出來的負離子會和細胞外的正離子相吸,於細胞膜的內外兩層形成電位,例如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一般在-40~ -90mV之間(細胞內的電位相對於細胞外的電位)。腦波圖記錄到的電位差,是大腦皮質靠近表層處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集體所造成。大腦皮質表層的部位有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,電位差就是從這裡測出來的。

國際腦波學會(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ies for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ology)依照不同的頻率,將腦波分為α、β、δ、θ波。

     ◎  β波(12~38Hz)當人專注於思考、推理,或是壓力大、心情緊張、不自在、憂慮等,容易測到β波,β波頻率最高,是「意識」層面的腦波。


     α波(8~12Hz) 在專注力下降、放鬆、神遊四方、放空、心不在焉、閉上眼睛後,會測到α波,α波可以說是「意識與潛意識」之間的橋樑。


     ◎   θ波(4~8Hz一旦進入睡眠時,腦電波會變成低頻波θ波與δ波(0.5~4Hz),θ波是「潛意識」的波,例如記憶、知覺、情緒、態度、信念、夢境或冥想等;


      δ波(0.5~4Hz) δ波是「無意識」的層面,在恢復體力的睡眠時需要。

所以,我們可以藉由觀察α、β、δ、θ波的組合型態,了解人類行為及學習上的表現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腦波 人類行為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樂活療癒 的頭像
    樂活療癒

    樂活療癒的部落格

    樂活療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